有一福地 ( There is a happy land )

在线播放和下载:

合唱
四声 下载
女高 下载
女低 下载
男高 下载
男低 下载
伴奏
四声 下载
女高 下载
女低 下载
男高 下载
男低 下载

本首圣诗由网上圣诗班 (青草地)录制

歌谱:1.四声五线谱           2. 四声部简谱

简介(一)   ( 来源:《赞美诗新编史话》

有一福地歌
There is a happy land

经文:“看哪,我造新天新地,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,也不再追想”(赛65:17)。

       这首诗的作者是苏格兰人安德鲁.扬 (Andrew Young,1807一 1889)。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5 O年教龄的优秀教师,在苏格兰爱丁堡市颇负盛名。扬自幼对教育事业感兴趣,在求学时期就才华横溢、学识出众。1830年担任中学校长,当时该校只有60名学生,经过安德鲁十三年的惨淡经营,学生猛增到了600多名,圣安得烈大学慕名请他去担任马德拉斯学院院长,也相当成功。

这首诗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:1838年某一天晚上,安德鲁.扬到他一位学生马歇尔家里去作客,听到学生的母亲正在弹一曲很好听的曲调。他听得很受感动,经询问后得知那是一首印度曲调,名叫《快乐福地》。当他离开那学生家后,这首节奏轻松、旋律优美的印度曲调,仍然在他脑海回荡。他乃根据曲名《快乐福地 (HAPPY LAND)》的意思写出这首《有一福地歌》的歌词,先在爱丁堡市尼吉街中学他的班上演唱。正好有位圣诗编辑高雅各牧师也在场,便将它收入所编的《圣歌集》(1843年出版)第一集内,以后就流传开来,被译为各国文字。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曲“俗乐”,想另谱他曲代替,都没有成功。①

这首诗的汉译是早期来我国山东传教并创办文会馆 (齐鲁大学前身)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 (Calvin Mateer,1836一 1908)所译,收集在狄考文与倪维思合编《赞神圣诗》第343首,除第四节在个别字句作修改外,其余都是狄考文原来的译词 。

简介(二)     ( 孙志蓬 提供 )

有一福地歌
There is a happy land

看哪,我造新天新地!从前的事不再被纪念,也不被人放在心上。
赛65:17

《有一福地》的作者是苏格兰人安德鲁·扬(Andrew Young,1807-1889)。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50年教龄的优秀教师,在苏格兰爱丁堡市颇负盛名。扬自幼对教育事业甚感兴趣,在求学期间就才华横溢、学识出众。1830年担任校长,当时该校只有60名学生,经过安德鲁·扬13年惨淡经营,学生猛增到600多名。圣安德烈大学慕名请他去担任马德拉斯学院院长,也相当成功。

这首诗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:1833年某一天晚上,安德鲁·扬到他一位学生马歇尔家里作客,听到学生的母亲正在弹一曲很好听的曲调。他听得很受感动,经询问得知那是一首印度曲调,名叫《快乐福地》。当他离开那位学生家后,这首节奏轻松、旋律优美的印度曲调,仍然在他脑海里回荡。他乃根据曲名《快乐福地(HAPPY LAND)》的意思写出这首《有一福地》的歌词,先在爱丁堡市尼吉街中学他的班上演唱。正好有位圣诗编辑高雅各牧师也在场,便将它编入他所编的《圣歌集》(1843年出版)第一集内,以后就流传开来,被译为各国文字。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曲“俗乐”,想另谱它曲代替,都没有成功。

这首诗歌可用从容的中速来弹唱。

这首诗的汉译是早期来我国山东传教并创办文会馆(齐鲁大学前身)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(Calvin Mateer,1836-1908)所译,收集在狄考文与倪维思合编《赞神圣诗》第343首,除第四节在个别字句作修改外,其余都是狄考文原来的译词。现着重介绍狄考文的生平:

狄考文在山东从事宣教、教育长达45年之久,被誉为“19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”。在其人生最后18年,担任圣经翻译委员会主席,主持翻译了流传至今的圣经中文译本“和合本”。

1836年1月9日,狄考文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。在7个兄弟姐妹中,他排老大。父母皆为美国长老会信徒,靠开垦经营农场谋生。他的母亲非常敬虔爱主,胸怀世界,主耶稣的大使命常常在她心中。所以当孩子们从小就被她培养,关心世界各地福音的需要。因此在家里弄了一个宣教奉献箱,鼓励孩子们将零用钱或是圣诞节得到的一些礼金,拿出一部分奉献,到时候打开奉献箱交给教会来支持宣教的事工。

狄考文在俄亥俄州的特拉华传道期间,认识了邦就烈。她8岁时丧母,14岁时喪父,同妹妹寄居舅父家中。18岁那年,她就开始了教学生涯,且在教学上极具天赋。经过两年多的交往,狄考文和邦就烈于1862年12月在俄亥俄州基列山结为伉俪。同年,狄考文获得神学博士学位,并被按立为牧师。

1863年7月3日,27岁的狄考文携新婚妻子从纽约乘船来华。临行前,狄考文在美国北长老会差派礼上立下心愿:“我决意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中国”。

1864年1月15日,狄考文夫妇从上海搭船到山东登州(今蓬莱市),接替倪维思(Lohn Livingstone Nevius,1829-1893)的工作, 从此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涯。在他的影响下,后来有两个弟弟,一个妹妹,在7个兄弟姐妹中就有4个到中国来当宣教士。

1864年在登州开设“蒙熟”,1876年扩建为登州文会馆(Tengchow College),1882年增设高等学科,有说法称:登州文会馆因此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。狄考文在校内开设小型博物馆,并亲自编写课本,至1895年已编写《笔算数学》、《代数备旨》、《电学全书》等28本教科书,曾为外国传教士编写汉语教材《官话类编》,于1892年出版。其夫人邦就烈在文会馆引入西方音乐教学。文会馆后来与其它教会学校合并为齐鲁大学。

1890年,狄考文当选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委员会主席,在王宣忱(原名王元德,毕业于文会馆)的协助下参与圣经翻译。1898年1月18日,他的夫人邦就烈在登州去世。1906年,和合本新约全书翻译完成,并于次年出版。1908年9月28日,狄考文在山东青岛参加译经研讨会期间,因患阿米巴性痢疾,在青岛德国福柏医院安息主怀,享年72岁。

狄考文从创办小学开始,直到中学、大学,在华从事教育工作长达45年,在中国宣教史上可谓空前绝后、史无前例。他在中国总共45年时间,几乎一直在山东生活、宣教、办学、救灾、著书立说、科研实验,备尝艰辛,不离不弃,实践了自己决心“把一生献给中国”的诺言。我们没有理由不怀念这样一位为中国现代教育科学做出贡献的人!1911年,《狄考文传》在美国出版发行。英国浸礼会如此评价他说:“狄考文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、优秀的管理者、有力的布道者、杰出的学者。